索 引 号: | 742386635/2025-19067 | 主题分类: | 其他 |
组配分类: | 统计分析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浦口区统计局 | 生成日期: | 2025-03-21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
信息名称: | 2024年度浦口区服务消费发展情况的分析及对策 | ||
文 号: | 关 键 词: | 服务消费;消费市场;家政服务;消费需求;银行机构;基础消费;改善型消费;新型消费 | |
内容概览: | |||
在线链接地址: | |||
文件下载: | |||
2024年度浦口区服务消费发展情况的分析及对策
2024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要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本文以服务业、贸易业“四上”企业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我区服务消费的现状与不足,为促消费、振经济、扩内需、惠民生提出针对性工作建议。
一、服务消费总体情况
《意见》围绕挖掘基础型消费潜力、激发改善型消费活力、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增强服务消费动能、优化服务消费环境等6个方面,提出了20项重点任务,支持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如图1所示:
图1 《意见》的具体任务布局
对照《意见》,2024年度我区服务消费情况如下:
1.基础消费有潜力。
全区限上餐饮业实现营业额3.48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全市排名第3(郊区排名第1);住宿业实现营业额2.95亿元,同比增长2.5%,全市排名第4(郊区排名第3)。近年来,我区先后新增虹悦城、龙湖天街等大型综合体,蜂巢、嘉禾等高端酒店,扩大了酒店品牌版图,有效拉动了住宿餐饮领域的消费。
2.改善型消费有劲头。
全区限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4家,实现营业收入15.17亿元,同比增长22.7%,增速排名全市第1。在旅游方面,浦口区连续第三年跻身全国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第74位,较去年上升20个位次。截至2024年,已形成以老山为核心、水墨大埝、响堂、珍珠泉、西埂莲乡等旅游景点为支撑的全域生态旅游圈,全年景区旅游接待量1092.01万人次,同比增长13.2%,旅游总收入84.55亿元,同比增长24.4%。
3.新型消费有朝气。
通过电商和网络平台等数字手段开展业务的企业不断增多,2024年全区限上批零企业通过公共网络进行销售的企业有50家,较上年增加17家,实现零售额10.02亿元。
围绕绿色、健康消费,浦口区先后开展了“2024南京浦口马拉松暨全国半程马拉松锦标赛”“2024环南京都市圈自行车赛(浦口)”“龙之谷夜游灯光节”“西埂莲乡莲文化节”等消费促进活动超200场,引进品牌首店30家。组织企业参加南京供销大集等促消费活动5场,与市级联合开展“供销直播进百村”活动2场,有效促进了消费增长。
4.消费动能有活力
聚焦扩大开放,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外贸育新更有力,全区较上年新增盘古半导体等外贸主体32家,推动良旭贸易从一般贸易方式转为跨电9710模式报关。组织20余家外贸企业参加银企专场对接会,为需求企业解答融资问题,协助信宁新型建材、名泉置业利润再投资2158万美元。依托会展平台,搭建企业走出去拓展业务桥梁,组织津惠贾、东爵有机硅、凯鼎电子等超55家次企业参加广交会、南京跨境电商开放合作大会、北京服贸大会、进博会等大型展会15余场,其中广交会、进博会现场签约意向订单超7000万元。
5.消费环境有改善
加强行业监管,守牢消费领域安全生产防线。一是统筹预付卡管理,成立全区预付卡联席会议,建立预付卡监管协同机制,制定预付卡行政管理与行政处罚衔接工作流程;二是加强成品油市场管理,将成品油批发企业纳入江苏加油app监管序列,联合查获流动加油车5辆,查获汽油1800升,柴油2850升,行政拘留1人;三是印发了《全区商务领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方案9份,组织开展各类检查230批次,出动558人次,企业845家次,发现隐患问题共805条,整改完成805条,整改完成率100%。
6.强化政策有保障
在金融支持方面。一是组织召开普惠金融工作推进会,指导发放全国首单成果转化贷、全省首笔科技创新企业首贷贴息贷款。“普惠金融推进月”期间,组织开展725次大走访、52场银企对接会达成意向融资4.04亿元,惠及220家企业;二是指导辖内银行机构完善线上续贷流程。为194户企业线上一键续贷5.14亿元。落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要求,围绕“2张清单”“5项标准”等,对辖内银行机构开展培训;三是组织3家银行机构召开银企对接会,现场达成意向融资金额近3亿元。根据小微企业缺少抵押物等问题,定制“建鑫融”等专属纯信用信贷产品;四是举办“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防范非法集资启动仪式,打造“乡村+金融知识”“企业、商圈+金融知识”等多个宣传模式;五是组织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开展以“金融消保在身边、保障权益防风险”为主题的金融知识“五进入”集中教育宣传活动,累计开展活动113场次,覆盖人员逾4万人次,发放宣传折页4500余份,线上渠道宣传8篇。
在人才支撑方面,扎实做好专业人才招引,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提高引进优秀人才效率。一是举办“融在金陵·创在浦口”第十六届留交会浦口专场活动,100余名留学归国人员参加;二是积极提供人才项目服务。获批人社部最具成长潜力的留学人员创业企业1家,入选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获评省乡土人才大师示范工作室1人,上报省双创博士评选2人,申报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
二、存在问题
1.纳统企业量质不足。对照《意见》提出的服务类别,我区存在部分细分行业没有规上企业,或规上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经营差等问题。在托育服务、家政服务等细分领域尚未有规上企业支撑。服务消费领域经营主体的培育扶持、规上企业的纳统入库工作还需进一步推进。同时,部分服务业细分类行业,如文娱业,主要靠龙头企业的拉动,行业数据受个别企业波动影响较大。此外,新型消费业态和智慧服务模式仍需加大投入与应用。
2.文旅消费效益欠佳。旅游服务是改善型服务消费的重要领域。虽然我区文旅市场热度、旅游人次增长较快,但将生态旅游资源转化为消费市场竞争优势还远远不够,在经济效益、规划配套等方面不及预期。从假日数据看,旅游消费“热度高、人次高、关注度高,但购物少、花费少、进店就餐少”的“穷游”现象比较突出。部分景点基础设施不足或陈旧,相关服务难以跟上,使游客游玩体验感下降,满意度下降。同时,对于当下热门的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文旅消费新业态的引入和培育相对滞后,光影、VR等科技元素赋能的文旅场景较少,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3.消费市场有待提振。在经济承压运行、消费意愿不足、业务订单减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消费市场活力总体不足,2024年,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50.53亿元,同比增长仅0.1%,限上零售业销售额41.3亿元,同比下降2%,网络零售累计实现10.02亿元,占限上社零比重为18.9%,占比较上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但增速同比下降3.7%,较上年2.5%降低了6.2个百分点,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额2.5亿元,同比下降77.4%。
三、工作建议
1.针对当前纳统企业量质不足的问题,结合行业短板和发展痛点,从政策引导、主体培育、业态创新、统计优化等方面综合施策,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精准行业补链,引导民办机构连锁化发展,打造"社区嵌入式家政服务综合体",整合保洁、育婴、养老等服务,构建15分钟生活圈,培育区域特色品牌;二是利用好虹悦城、龙湖天街、白马等商业街区资源,对符合标准、增势突出的优质企业、个体商户要积极纳统入库;三是提供优质产品。迎合Z世代和a世代的消费需求和情绪价值,发展打卡经济、二次元经济等新业态和演艺秀场、市集展览、主题商店等新模式,鼓励老字号餐饮丰富产品、创新口味。
2.针对文旅消费效益转化不足的问题,需以“产品升级、场景重构、数字赋能、生态优化”为突破方向,构建“沉浸体验+深度消费”的文旅经济闭环。一是充分利用好老山及周边特色资源,进一步开发“绿色生态+健康生活”旅游路线;二是旅游产品价值重构,在消费场景、智慧文旅、沉浸式体验等方面突出浦口地方特色;三是推动业态协同发展,整合景区、民宿、餐饮企业优势,打造符合浦口文化特色的“旅游消费联盟”。
3.针对消费市场提振难题,需构建“供需双侧发力、线上线下融合、长短周期结合”的立体化提振体系,聚焦消费能级提升、渠道结构优化、主体活力激发三大维度。一是拓宽宣传渠道、运用线上线下融媒体资源,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等相关政策宣传力度,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二是开展消费活动,围绕衣食住行等实物消费和文化旅游、教育健身等服务消费,因地制宜开展各类促销让利活动;三是打造多元业态,重点锚定年轻群体消费需求,把握好虹悦城、龙湖天街“二次元”、“吃谷”经济,扶持优质小店蓬勃发展,让高品质网红经济为服务消费强势赋能。
4.做优服务,防范服务消费“风险点”
在服务消费领域“做优服务”与“防范风险”是相辅相成的核心任务。要以机制创新夯实服务基础,以科技赋能提升服务质效,以消费者权益为核心强化制度保障,加强动态化风险防范能力建设,协同治理优化服务生态。一是建立投诉快速响应、事前审查预防、多元纠纷化解等常态化机制,将消费者权益保护作为工作核心;二是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提升服务便捷性,同时强化信息安全防护,实现服务效率与风险防控的平衡,利用大数据分析潜在风险点,例如通过交易异常监测预警欺诈行为;三是增强监管力量,强化跨部门联合监管,严厉打击虚假宣传、伪冒混淆、制假售假、缺斤短两、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引导、规范直播行业发展,引入“黑名单”机制,严厉打击不遵守法律法规、恶意引导消费者等行为,提升服务消费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