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742386635/2025-54956 | 主题分类: | 其他 |
组配分类: | 统计分析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浦口区统计局 | 生成日期: | 2025-08-13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
信息名称: | 上半年浦口区住户调查收支情况简析 | ||
文 号: | 关 键 词: | 净收入;居民;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居民收入;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 | |
内容概览: | |||
在线链接地址: | |||
文件下载: | |||
上半年浦口区住户调查收支情况简析
2025年上半年,浦口区始终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夯实基层民生工作,使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全区居民收支平稳增长。
一、基本情况
(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稳增长。2025年上半年浦口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252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469元,同比增长4.5%。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略低于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002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666元,同比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93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026元,同比增长5.0%。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0.8个百分点,城乡差距持续缩小。
(二)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稳步增长。2025年上半年浦口区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097元,同比增长6.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956元,同比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583元,同比增长5.3%。
二、存在问题
(一)经营净收入增速偏低
上半年浦口区全体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为5237元,同比增长0.1%。其中浦口区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为5856元和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4067元,城乡增幅相同,都是同比增长0.1%。全体、城镇、农村人均经营净收入偏低,增长动力不足。原因是:在经济大环境背景下,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增大、效益下降,难以维持过高的劳动力成本,被迫缩减经营;个体经营受市场经济冲击,经营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民经营收入的增长。
(二)居民收入渠道窄
从收入构成看(如表1),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收入比重为67.2%,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68.8%,城乡居民收入仍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由于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不景气,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受政策、企业经营状况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居民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在目前市场大环境影响下,居民创业意识减弱、创业欲望下降,使得居民收入渠道缩窄,进一步制约居民增收。
表1 2025年上半年浦口区居民收入主要数据 | ||||||
指 标 名 称 | 全体 | 城镇 | 农村 | |||
绝对量 | 增幅% | 绝对量 | 增幅% | 绝对量 | 增幅% | |
居民可支配收入 | 34252 | 4.5 | 41002 | 4.2 | 21493 | 5.0 |
工资性收入 | 23128 | 5.2 | 27536 | 4.8 | 14795 | 6.4 |
经营净收入 | 5237 | 0.1 | 5856 | 0.1 | 4067 | 0.1 |
财产净收入 | 1648 | 7.5 | 1928 | 8.5 | 1118 | 4.2 |
转移净收入 | 4240 | 4.9 | 5682 | 4.6 | 1513 | 5.7 |
(三)居民消费观念更趋向“理性”
疫情中,居民受新冠疫情影响,家庭收入的不稳定、教育医疗的支出等因素,导致部分居民家庭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让居民清楚意识到理性消费的重要性,消费理念发生变化。疫情过后,社会经济恢复正常运行,但是居民的消费观念更趋向于理性,例如食品消费、衣着消费等支出偏低。上半年,浦口区全体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6109元,同比增长2.8%;人均衣着支出1389元,同比增长2.1%。
三、对策建议
(一)夯实实体经济基础,增加经营收入。采取创新驱动策略,加强重大科技攻关,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韧性;发展要素市场,整合土地、人力、科技和数据资源,推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同发展;扩大设备更新投资和技术改造,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增强竞争力。
(二)拓宽增收渠道,增加收入来源
鼓励个人创业,优先关注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引导低收入家庭的个人创业,从微商等低门槛行业入手,增强低收入家庭的创业意识与创业欲望;鼓励居民学习了解更多理财方式,拓宽金融视野,让理财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存款方式,拓展更多理财渠道。
(三)刺激消费,释放内需潜力。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收入水平,减少预防性储蓄,释放改善型消费需求,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以旧换新扩围加力,带动相关商品销售,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推动低空旅游、文旅体育、健康养老等新业态规模化发展,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为消费提供高质量产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