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近年来,南京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有关“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农村改革这一重要抓手,全面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高水平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强市,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更多地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扛起“在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的省会担当。当前,南京市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市委全会部署要求,谋细抓实农业农村改革重点任务。今天,我们邀请到南京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屹就相关工作进行发布,浦口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刘飞,六合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汪东辉介绍我市农村改革相关情况及下一步工作举措,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首先请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屹通报全市农村改革相关情况。
张屹: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非常感谢社会各界对南京“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简要为大家介绍全市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有关情况。一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牢牢把握“三农”工作重中之重战略地位,坚决扛起“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的省会担当,坚持以深化改革赋能“三农”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育强农业新质生产力,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建设迈开新步伐,乡村特色产业“接二连三”加快融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展现新形象,美丽乡村建成率全省领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连续四年位居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综合排名第一等次。
一是在产业发展理念思路上持续改革创新。按照“全产业链打造、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强链、延链、补链行动,优质稻米、多功能油菜、绿色蔬菜、现代茶、都市花卉、精品蟹虾、特色鱼、南京鸭等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初步实现了增产量向增质效转变,推行农业绿色化标准化生产,加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支持力度,累计培育“两品一标”农产品589个,数量领跑全省,1.2万个主体纳入农产品质量入网追溯平台,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73.5%,优良食味稻米占比达65%。初步实现了重一产向重三产融合转变,深入挖掘农业多重功能,加快发展精深加工、冷链鲜食、休闲农旅等融合业态,聚焦“吃住行游购娱”,打造“莱斯乡村”一站式营销推广平台,上线各类产品2100余款,带动周边农民、主体增加营业额超5000万元。初步实现了“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构建以“食礼秦淮”“金陵味稻”等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的绿色优质农产品营销服务体系,“食礼秦淮”授权主体达240家,年带动销售超3亿元;“金陵味稻”发展生产基地20万亩,年销售大米产值达6.5亿元。
二是在科技装备集成运用上持续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全市34家涉农高校院所和国家农高区、国家农创中心等“国字号”平台载体集聚优势,推动前沿科技成果在南京就地转化和首试首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74%。注重“四新”集成示范,以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为引领,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四新”成果115项,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以八卦洲芦蒿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实现全机械化种植和全周年生产。注重“四良”整合推广,以全市82个稻麦油绿色高产高效示范方建设为重点,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整合提效,今年以来,有效应对小麦赤霉病偏重发生(近十年)风险,夏粮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小麦实收测产最高638公斤/亩、油菜实收测产最高311公斤/亩,再创历史新高。注重优化服务支持,创设“科金兴农服务日”平台,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与科技创新成果高效链接,先后举办40余场“科金兴农服务日”专题活动,帮助解决困难问题超500个。全面推行“一村一名责任农技员”制度,组建“农技耘”线上专家服务队伍,“全天候、保姆式”农技服务更为精准便捷。
三是在支持保障制度机制上持续改革创新。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系统推进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等试验试点任务,引导城乡各类资源要素参与乡村振兴。优化农业发展支持机制。依托“金陵”系列惠农金融产品,集成运用贷款贴息、保费补助等政策,累计授信超692亿元、累计发放贷款超240亿元,农业经营主体综合融资成本保持在2%以下(全省最低)。协同推进涉农重大项目建设,今年已开工建设农业农村重大项目232个,完成投资91.7亿元。构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开展规模主体提振行动,引导头部型、领军型主体加强技术创新、扩大生产规模、拓展经营模式、促进产能升级并强化联农带农服务,累计培育年销售额超50万元的家庭农场2065家、超千万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1家、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75家(超百亿3家)。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高质量推进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整市试点,扎实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集中专项整治,深入实施闲置集体资产盘活行动,多元发展物业租赁、飞地经济等集体经营形态,累计盘活46个项目,增加集体收入1400多万元,全市年集体经营性收入20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80%。
下一步,市农业农村局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市委有关部署要求,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纵深推进农村改革,加快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高水平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努力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走在前、做示范,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京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主持人:下面请浦口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刘飞通报浦口区相关情况。
刘飞: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近年来,浦口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省、市的工作要求,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持续拓展农业农村改革广度和深度,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良好进展,为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强市作出了浦口贡献。
一是聚焦底线任务,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我们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粮食实际播种面积由“十三五”末的7万亩左右增加至12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由3.1万吨提升至5.3万吨,粮食生产稳定度不断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实现稳产丰产、供给充足。大力实施主要农作物单产提升工程,引入专家团队,小麦和油菜单产较面上增长40%以上、创历史新高。我们紧抓耕地这个要害,持续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7.9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中建成高标准农田6.02万亩,占比达76%,其中兰花塘高标准农田作为省级示范项目在全省推广;在全市率先出台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办法、高标准农田补建补划实施意见,确保建好、管好、运行好。
二是强化链式思维,现代农业达到新水平。我们坚持“发挥科创优势、培育壮大特色”,推进三链同构、融合发展,形成了以“蔬果+水产+苗木”产业为主体,观光休闲农业同步发展的现代都市农业体系,202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较“十三五”末增长7.6%。依托全国首家农业产业科创中心,引领推动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等多个试点集聚浦口、有序推进,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区建设获评全国第四、全省第一。累计落地农业高科技应用场景超50个、输出技术10余项,带动全区特色产业增产提质效果明显。强化融合发展,2023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达20亿元,环老山休闲农业精品区获评全省首批休闲农业精品区,7个景点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松鼠部落森林公园、长江五桥连接线片区都市田园等一批农旅融合新标杆。
三是锚定共同富裕,富民强村迈出新步伐。2024年上半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467元,同比增长5.1%,高于城镇居民1.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1.92:1,同比缩小0.02。持续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跟踪监测,全域推广乡村医疗互助项目试点,惠及农村群众1.3万人次,累计减负35.7%。有效落地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16个,无花果、栀子花、彩椒等庭院经济特色产业在141户家庭全面开花。我们创新实施农村集体经济“十强村”培育行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速超20%,全区超千万村实现零的突破、达到5个。3个村社入选全省“共同富裕 百村实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四是强化要素保障,城乡融合开创新格局。我们坚持以“千万工程”为抓手,顺畅要素流通渠道,促进城乡协同共进。累计创成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和示范村4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9个。充分发挥规划设计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先导作用,统筹城乡规划布局和建设管理,完成62个村庄规划编制和批复。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管护体制改革,农村地区水、电、气实现向户延伸,获评省级农村物流达标县、省级“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依托2个全国文明村和3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探索新型农村社区数字乡村治理机制,强化数字技术在基层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应用,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
五是深化改革赋能,农业农村释放新动能。我们坚持以第四轮省农村改革试验区为统领,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加速释放改革动能。纵深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一个窗口受理”覆盖全区,盘活利用闲置住宅341户、5.47万平方米。入选国家级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永宁青虾交易市场项目成为全市首例使用线上审批流程进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审批案例。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完成村社分账改革,基本摸清农村集体资产家底。建成星甸街道农村产权交易标准化样板中心,落实集体资产流转交易“应进必进”机制,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制定并落实浦口区“惠企十条”政策,累计培育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71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1家。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要求,谋细抓实农村改革任务,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动力、添活力。
一是加快都市农业产业升级提速。持续放大国家级农业产业科创中心和国家级试验试点叠加优势,深化主要农作物单产提升行动,推动青虾、水稻等特色主导产业提质。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做深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突出特色农业生产场景延伸和休闲农旅场景拓展,推动休闲农业品质提升、品牌提振。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二是加快完善富民强村长效机制。完善村集体增收长效机制,深入推进集体经济“十强村”培育行动“四八十”工程,力争在年内4个村经营收入再突破千万、8个村增速在10%以上、10个村增速在20%以上。建立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长效机制,完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推进富民强镇帮促行动,全域推广庭院经济,持续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三是加快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完善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施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全力保障农民权益。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模式创新,强化土地综合整治,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土地承载力和潜在效益。以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为重点,以组织化、多元化、集成化、品牌化为导向,持续抓好闲置住宅整村、整区域盘活利用。
四是加快城乡发展全要素融合。根据现实需求,因地制宜调整完善村庄规划,全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水电气等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资源向农村倾斜。坚持“塑形、铸魂”两手抓,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丰富农村精神文化产品供给,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主持人:下面请六合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汪东辉通报六合区相关情况。
汪东辉:各位媒体朋友,上午好!大家都知道,六合不仅是南京重要的工业板块,也是全市的农业大区,在南京城市发展空间中属于“都市北田园”,是南京新的产业增长极、宜居新空间和生态后花园;市委十五届八次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六合区要努力成为发展绿色生产力的特色区。无论是都市北田园、绿色生产力特色区,还是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建设,对于六合来说,统筹好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都是农村综合改革必须牢牢把握的工作重点和突破方向。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顶层设计和省市部署要求,紧扣南京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建设,六合区聚焦“如何更稳”“如何更特”“如何更强”“如何更美”“如何更活”五个重点,高质量抓好农村综合改革“五篇文章”,先后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一是牢记头等大事,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我们围绕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实现全年粮食面积稳定在88.91万亩、产量41.32万吨,面积和产量占全市比重均达40%以上,今年夏粮又获丰收,增产0.43万吨,达到11.36万吨,再创历史新高。我们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推动食物多元化供给,今年1—8月全区生猪出栏3.6万头、肉鸡出栏332万只、肉鸽出栏112万只、水产品产量2.3万吨、蔬菜产量52.7万吨,“菜篮子”产品稳定供应。我们将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严守耕地红线,今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21万亩,加快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任务。深入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行动,今年目标完成秸秆生态犁耕深翻还田9万亩、收储离田20万亩,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夯实粮食增产基础。
二是聚焦提质增效,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链式发展。我们根据全市农业主导产业链发展工作要求,通过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完善农产品加工体系、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等措施,着力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结合六合实际,形成了以优质稻米、绿色蔬菜为主导产业,薄壳山核桃、茶叶为特色产业,鸽业、肉鸡为优势产业的“2+2+2”农业产业体系。我们持续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全区现有“两品一标”农产品305个,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85.4%。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引导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全产业链组织化水平,培育一批“链主”企业,今年新增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累计达到4家,1—7月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到12.79亿元,同比增幅1.59%。我们将继续精心培育优质籼米产业链,扶优扶强蔬菜规模种植基地,因地制宜发展薄壳山核桃、茶叶等林下经济,支持东晨鸽业、浩天农业等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蛋鸽、肉鸡全产业链,进一步擦亮“茉莉六合”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六合名特优农副产品统一标识。
三是强化科技驱动,全力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我们瞄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推进省级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建设,提升全区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我们围绕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大力引入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新模式,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集成创新,着力打造一批体现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示范方、攻关田。今年落实水稻丰产片13个、面积2.24万亩,实施市级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3个,与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开放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深入合作,攻关稻麦油单产提升关键技术,逐年提高粮食产量。我区获评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累计发展农机合作社93家、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11家、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3家、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8家、特色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园12家,全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8%,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率97%,特色农业机械化率79.5%,农机化水平位于全省前列,获省农业农村厅表扬。
四是着眼城乡融合,稳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们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绿化美化等工作。推广“门前三包”“积分制”等创新经验,优化镇村布局管理,全面完成87个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规划保障和支撑,雄州街道钱仓村祝夏、龙池街道头桥村悦来完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综合评价。今年,我们还将力争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4个左右、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1个、市级和美乡村示范村9个、市级美丽乡村宜居村70个。同时,依托村庄资源禀赋,保护村庄传统风貌特色,发展程桥金庄荷花、雄州钱仓葵花、龙袍渔村二月兰等“花海”经济。
五是紧扣富民强村,持续释放农村综合改革活力。我们持续推进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按照全程覆盖、区域集成、配套完备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探索形成了“1+N+X”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模式(“1”是指一个核心成员,“N”是指N个服务主体,“X”是指多项功能布局,主要指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功能,包括农资配送中心、新型农技示范中心、全程机械化服务中心、农机维修保障中心、粮食烘干仓储中心、农产品销售中心等),惠及生产经营主体550余个,获评全省农村改革优秀案例,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我们将以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全国和省级试点为契机,以规范管理为重心,着力健全制度、强化监管,稳慎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快建成区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鼓励村集体和农户采取自营、出租、入股等方式盘活闲置资产,通过“村集体+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比如,我区浩天农业公司和东晨鸽业公司采取“村企联动”发展模式,计划投资1.22亿元,在金牛湖马头山村、横梁黄中村、马鞍机场噪音区建设鸽业园区,在竹镇光华村、冶山东王社区建设肉鸡养殖基地,全部建成后村集体可实现年增收共计640万元。上半年,全区涉农村集体总收入4.03亿元、村均420万元,其中集体经营性收入2.16亿元、村均225.4万元、同比增幅1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39元、同比增幅5.4%、增速排名全市第一。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上级农业农村部门指导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不懈用好改革开放这个重要法宝,锚定都市现代农业强市目标,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大力推动绿色生产力特色区建设,努力把南京的都市北田园建设好、发展好。
主持人:下面进入媒体提问环节。(略)
主持人:按照议程安排,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其他关心的问题可以会后与发布单位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